聚焦 |“海绵城市”到底是啥样?

发布时间:2016-10-21

何谓海绵城市?

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,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"弹性",下雨时吸水、蓄水、渗水、净水,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。

 

2015年4月2日开始,海绵城市建设在我国有16个城市开始试点。

 

为何要建海绵城市?

 

建设好“海绵城市”主要有四大作用:增强城市排水防涝能力、有效削减雨水径流污染、促进雨水资源利用、缓解城市热岛效应。

 

通过绿地、人工湿地、雨水花园、屋顶花园等“海绵体”的吸收储存,可以延缓雨水外排时间,削减暴雨径流总量,减轻管网排放压力,从而防治城市内涝。开始降雨的前半个小时,空气中携带的污染物质、地面吸附的污染物质会随着雨水一起流淌,容易造成河道污染,而“海绵体”能对雨水进行净化、过滤,从而削减雨水径流污染、改善城市河道水质。

 

如何建海绵城市?

 

过去,雨水都通过排水管网迅速外排,降雨高峰时泵站、河流排水压力巨大,容易形成城市内涝。

新的理念则是通过“渗、滞、蓄”将雨水吸纳储存,从源头削减雨水排放峰值;再通过“净、用、排”将雨水在利用,缓解水资源短缺、节水减排。

北京市海绵城市规划?

 

 

北京市规划国土委于2016年10月8日首次发布首都海绵城市解读:通州区和延庆区将作为先行示范区,分别结合城市副中心和世园会,建设平原以及山前海绵城市。

 

按照规划,北京的海绵城市建设将率先在通州区和延庆区进行试点,通州将结合副中心建设,按照高水平标准建设要求,建设平原海绵城市,延庆则将结合世园会建设,按照生态文明新典范建设要求,建设山区海绵城市。

 

通州区将用3年时间打造出海绵城市示范区,实现70%的雨水就地消纳,让未来雨季不再“看海”。试点区域总面积19.36平方公里,建设任务包括海绵型建筑与小区、海绵型公园和绿地、海绵型道路与广场、水系整治与生态修复、防洪与排水防涝、管网建设、管控平台建设等七大类51项建设工程项目。低洼区利用生物自身和缓冲带起到的滞留作用,来提高雨水的净流速度